随着7月的到来,暑期档并没有迎来预期的“爆发”。《酱园弄·悬案》这部影片最终只能止步于4亿票房,成为一大败笔,复兴之路显得遥不可及。与此同时,《F1:狂飙飞车》凭借口碑持续发力配资盘网,成为一匹黑马,而《名侦探柯南:独眼的残像》则欲挑战系列票房纪录,尽管如此,这两部影片的表现仍然有限,距离5亿票房大关依然遥不可及。
回顾上半年,电影市场的低迷格局几乎成了常态。清明、五一和端午档期接连创下数年来的最低票房成绩,曾经行之有效的“成功公式”似乎已经失灵。然而,讽刺的是,尽管票房惨淡,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票房体量反而比去年同期高出约20%。与之相对,北美市场曾在不久前才刚刚超越中国市场,且两者的差距尚未完全拉开。可以预见,即使年末回顾时,票房数字仍无法准确反映市场的惨淡程度。
这一切的根源无疑在于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简称《哪吒2》)的历史性成功。154.45亿的票房,几乎占据了市场的“绝对份额”。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本应实现“赢家通吃”,但如今的情况却是,“哪吒2”独自吞噬了绝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和消费力,而其他影片的票房空间被极大压缩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哪吒2》的成功模式非常独特,也令许多电影公司难以复制。
展开剩余81%电影市场的寒冬从去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。李捷,大麦娱乐总裁,在上海电影节论坛上指出,“近年来,电影行业的资金流动主要集中在市场内部,外部资金进入的机会非常有限。” 由于前期电影项目票房表现不佳,导致了行业内部的资金流转困局。影视公司只能不断采取降本措施,力图在成本上找到突破口,但显然,单纯的降本并不能解决“内容不对路”的问题,如何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创作出观众喜爱的电影,成为了全行业最为迫切的难题。
《哪吒2》带来的虹吸效应主要体现在低频观影人群上。根据灯塔和猫眼的统计数据,2024年中,约57%的观众全年仅去一次电影院。虽然这部分人群占比大,但他们的观影习惯决定了每年能够贡献大约100亿元的票房,占全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。即便在有多个档期的年份,低频观影者的占比也基本保持不变,甚至可能接近50%。今年,几乎可以确认,这一部分人的选择几乎被《哪吒2》垄断,导致其他影片很难争取到这一部分票房。
从行业角度来看,《哪吒2》显著提升了观众的预期值,以致于许多影片很难激发观众的兴趣。李捷也在上影节论坛上分享了一个数据:“根据春节后灯塔研究院的调查,15%的观众预期提升,导致一些影片的票房低于预期。” 更为严峻的是,2025年上半年,国产片中只有《哪吒2》获得了8分以上的豆瓣评分,甚至在进口片中,《F1:狂飙飞车》与《新·驯龙高手》也勉强达到了这一标准。其他国产片大多数得分处于6到7分之间,观众对于这类影片的兴趣显然低迷。
这一现象正是观众心态变化的直观体现。当电影预期提升时,过去被认为质量“中等”的影片,往往会遭遇“冷遇”。7分的影片,在观众眼中如同4分;6分的影片,甚至会被认为只有2分。这种心态导致了“赢家通吃,失败者一无所获”的局面。
与此同时,腰部影片的困境愈发明显。过去有效的“公式”如今屡屡失灵。喜剧片曾是大档期的必需品,但《人生开门红》即便在豆瓣评分上超越前作,票房却仅为前作的十分之一。系列影片如《分手清单》虽然延续了《前任攻略》的风格,但票房依然未能突破7000万大关。爱情片也未能逃脱困境。而原本备受期待的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今年未能重现去年的辉煌,票房远低于预期。即使拥有口碑加持的《大风杀》,也只能收获不到6000万票房。
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投资方和影院的收益,更加剧了电影市场的人才流失。万达电影董事长陈祉希表示,新一代导演的成长路径出现断层,市场对创作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缺口愈发明显。过去依靠腰部影片吸引新导演,而如今腰部影片的冷遇,只会让新导演越来越难以进入市场,进而影响到行业的整体供应链。
传统的“短视频化”逻辑,一度成为许多腰部影片的“救命稻草”。电影行业从短视频中汲取灵感,尝试通过更短、更快、更刺激的方式吸引观众。2023年暑期档的多部黑马影片,也证明了这一点。然而,随着短剧市场的迅猛崛起,短视频审美逐渐被过度消耗,观众的审美疲劳日益加剧。短剧的内容更易获取,且制作成本较低,进一步削弱了短视频化影片的市场吸引力。
电影营销也面临空前的挑战。过去,观众通过公共渠道了解电影信息,如网站、影院等。而如今,短视频的兴起使得电影的营销几乎完全依赖于推流与私域营销,这使得腰部影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。许多影片在上映后未能有效传达其价值,导致大量潜在观众甚至未曾听说过影片的存在。
私域营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意的高需求,但电影行业的创意却常常难以为继。创意人才的流失,正是行业困境的根源之一。而制片方为了节省成本,往往将创意预算削减,这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营销效果,进一步加剧了票房低迷的恶性循环。
在进口片的表现上,2025年的市场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。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突破5亿票房的大作,但进口片的下限表现要强于国产片。即便进口片的整体表现未必突出,仍有9部影片突破了1亿票房,远远超出国产片的数量。在这些超出预期的进口片中,不乏依赖于动作特效、IP情怀和丰富想象力的影片。相比之下,国产片在现实题材上的过度依赖,已经难以在观影体验上为观众带来足够的新鲜感。
现实题材的疲态,正是观众需求发生变化的一个标志。除非具备独创性的思考,如《好东西》那样,现实题材很难再脱颖而出。面对这一趋势,更多影片开始走向虚构和幻想的道路,这也许是电影市场复兴的潜在方向。
在未来配资盘网,电影市场的出路不再是单纯依靠大投入或大IP,而是要注重创意、想象力以及观众的观影体验。通过更符合当下审美的影片项目,提升整体市场质量,或许是让电影市场重拾活力的根本解决之道。
发布于:福建省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